2025年05月11日 20:20
来源:航空旅
航空旅(FlightGlobal)消息,中国出口至美国的空运市场正陷入一场微妙的博弈:运价低到“赔本赚吆喝”,却仍未完全崩盘;贸易战阴云笼罩,货运商却对谈判前景抱有一丝乐观。表面看,这是一场数字与预期的较量,但背后折射的是全球供应链在高关税与消费需求夹缝中的挣扎。
运价“血战”:低到离谱,亏本运营
香港至美国西海岸的空运运价低至每公斤3.50美元(含燃油附加费与安保费),东海岸稍高,为3.90美元。一位货运商透露,针对“高体积”货物的现货市场运价甚至低到2.00至2.50美元/公斤。“这绝对是亏本生意,”他直言,“BSA(固定舱位协议)货运商普遍降价0.50至1.50美元/公斤,高体积货物还有更大议价空间。”在其他机场,情况更糟——那里几乎没有免税的手机类货物支撑运量。
上海一位货运商补充道,美国西海岸市场比东海岸“冷清”。“出口美国的空运量受贸易战影响严重下滑,但市场运力也大幅撤出,因此运价并未如预期般暴跌,尤其是东海岸航线。”他分析,西海岸多为消费品与电商货物,东海岸则以工业产品为主。尽管工业品货量减少,但需求尚未完全消失。
根据WorldACD数据,截至5月4日当周,亚太地区(特别是中国)至美国的货运量同比下降11%,部分原因是免税额度(de minimis)取消与关税增加,部分归咎于劳动节假期。全球平均运价近三周保持平稳,但中国至美国的现货运价在过去两个月波动明显,介于3.34至4.99美元/公斤之间,第18周进一步下跌9%,至3.85美元/公斤。
电商:低价货物的最后倔强
尽管贸易战加剧,电商平台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地顽强。上海一位电商货运商表示,免税额度取消对低价商品的影响小于预期。“中国电商平台的廉价产品,即便加上关税,依然是全球最便宜的选项。”她举例,一件10美元的商品价格涨至14.50美元,“这个价位下,大多数中国制造的必需品仍具竞争力,货量下降并不显著。”
但高价商品的处境截然不同。一件100美元的商品涨至145美元,货量急剧下滑;1000美元的商品涨至1450美元,“几乎没有交易”。她指出,高价商品的生产商与消费者正积极寻找更便宜的替代品,市场格局正在悄然重塑。
Freightos研究分析师Judah Levine进一步解释,Temu、Shein等电商平台的货运多依赖包租货机。随着包租运力减少,其他行业(如部分免税电子产品)的现货需求依然坚挺,运价尚未彻底崩盘。
贸易谈判:谨慎乐观的底线思维
货运商对中美贸易谈判的预期谨慎但不悲观。一位非电商货运商表示:“每个对美出口商都在寻找替代市场,但贸易战才持续几周,市场尚未发生剧变。”他认为,瑞士的中美谈判未必能达成“大交易”,但“情况也不会比现在更糟——已经触底了。”
市场传言,美国对华关税可能从当前“不可持续”的145%下调至50%-55%。这一预期部分源于美国财长Scott Bessent的表态。尽管如此,货运商们并未指望短期内出现重大突破。他们更倾向于相信,市场会在现有低谷中找到新的平衡点。
中国至美国的空运市场正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:运价低得令人咋舌,却因运力收缩与电商需求而未完全崩塌;贸易战重创高价商品,但低价必需品的生命力依然顽强。这种现状既展现了全球供应链的韧性,也暴露了其脆弱性。
电商平台的低价策略暂时稳住了货量,但这并非长久之计。随着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的提升,高价商品的替代效应将进一步显现,迫使生产商加速调整供应链布局。同时,运力撤出与运价波动反映了航空货运市场的短期应变能力,但长期看,持续的低运价可能挤压货运商的生存空间,削弱行业抗风险能力。
贸易谈判的进展将是决定市场走向的关键。如果关税下调至50%-55%,部分货量或将回流,但高价商品的萎缩趋势恐难逆转。更重要的是,货运商的乐观情绪更多基于“不会更糟”的底线思维,而非对突破性协议的信心。这种心态或许能支撑市场度过短期震荡,但无法掩盖供应链重构的长期压力。
空运市场需要的不只是谈判桌上的妥协,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。否则,这场运价与货量的拉锯战,只会让玩家们在“亏本”与“希望”之间继续煎熬。
相关合作联系方式:FlightGlobal2028
新闻线索、商务咨询
联系邮箱:info@mnavigatin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