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05月02日 16:42
来源:现代物流报
据漫航观察网(MNavigation)了解,现代物流报消息,5月1日,乌第一副总理兼经济部长斯维里坚科在社交媒体上透露,根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达成的协议,她与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•贝森特共同签署了《美乌重建投资基金成立协议》,即此前各界所称的“矿产协议”。
依据乌方5月1日公布的协议内容,美乌共同创建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,旨在吸引全球投资注入乌克兰。
根据协议 ,基金设立比例为 50:50,乌克兰与美国将共同管理该基金,双方均无主导投票权,充分体现了两国间的平等伙伴关系。
对于基金资金来源也做了说明 ,基金将完全由新许可证收入填充,涵盖关键材料以及石油天然气领域项目新许可证资金的 50%,这些资金将在基金成立后纳入预算。已在进行的项目收入或预算收入不包含在该基金内。
数据显示,乌克兰锂矿储量接近50万吨(占全球探明储量的3%),稀土氧化物储量约50万吨(占欧洲已探明储量的40%)。
目前,乌克兰的锂和稀土产业仍处于开发初期。受地缘冲突、技术限制和基础设施损毁等因素制约,实际产量及出口量显著低于其资源储量潜力。
美乌签署相关协议,并深入矿产领域的合作,将大幅提升乌克兰在全球矿产供应中的地位;美国也将增加关键矿产的供应渠道,期望减少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对中国的依赖,从而改变全球矿产供应格局。
随着美乌矿产合作推进,乌克兰锂资源将加速进入国际市场,增加全球锂资源供给。
根据市场供需模型测算,若乌克兰锂矿产能完全释放,2025年全球锂供应量或增加约8%~12%,对锂价形成下行压力。
业界人士认为,美乌签署矿产合作协议,可能推动美国进一步掌控乌克兰矿产资源的开发权,导致全球矿产供应链向美国主导的体系倾斜。这或将导致全球矿产供应格局调整、价格波动风险加剧、供应链趋向阵营化,甚至影响欧洲供应。
柏林智库评估称,若乌克兰锂矿2030年前达产,可满足全球15%的需求增量,但受安全成本影响,欧洲电池企业或将多支付较澳洲锂矿18%的锂原料成本。这可能迫使欧盟加速推进塞尔维亚锂矿开发,但其环保争议可能延缓进程。
美乌合作协议之下的乌克兰稀土资源的开发,将对全球供需格局产生多维度冲击。
虽然乌克兰有探明约50万吨稀土储量,但目前其顿巴斯高品位矿床,由俄罗斯实际控制,扎波罗热矿区仍处于战时状态,所以,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化产能。
2024年,全球稀土总需求约为39万吨。若美乌协议推动的“稀土换援助”获得实质性突破,美国资本主导的采矿项目可能在2026年释放产能,届时全球稀土年供应量或增加约3万吨。
由于电动化转型及全球清洁能源技术(如风电、永磁电机)的普及,2024年欧盟稀土需求年增速维持在10%左右。
若乌克兰稀土供应走向国际市场,将加剧稀土市场供需结构分化。
首先,欧盟新能源计划所需的年3万吨稀土缺口,可能部分转向乌克兰供应,减少对澳大利亚、中国等传统来源的依赖。
但若乌克兰黑海通道的安全问题难以解决的话,那么,其对欧盟的交货能力就会大打折扣。
其次,中国在全球稀土加工领域90%的垄断地位可能被削弱,但中国通过深化与刚果(金)、印尼等国的资源合作,以及提升稀土提纯技术(如离子型稀土分离效率突破至98%),仍可维持供应链韧性。
长期来看,乌克兰稀土的开发可能重塑全球定价机制。
若美国主导的供应链形成规模效应,伦敦金属交易所(LME)的期货定价权重将上升,与上海期货交易所(SHFE)形成竞争,但中国凭借成熟的稀土应用产业链(如永磁材料占全球产量85%),仍能通过下游产品溢价对冲资源端波动。
不可忽视的是,乌克兰的稀土开发,还面临着环境成本与资源民族主义的双重约束。这将使乌克兰稀土的可持续开采能力面临考验,其开发进程可能成为观察全球资源秩序重构的关键变量。
美国试图构建“去中国化”的矿产供应链,期望催化全球矿产供应链分裂,影响资源的自由流通和配置,但市场、资源流动的复杂性,非美方所能够左右。
经济学家谭浩俊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美国跟乌克兰签订的矿产协议,到底能不能有效,目前还很难说;另外,这个矿产协议包括哪些内容,美国具有怎样的控制权,目前还没公布。
值得关注的是,该矿产协议当中的稀土等资源主要在乌东地区,而乌东四个地区,目前是俄罗斯实际控制。这就意味着,稀土资源掌控在俄罗斯手中,即使俄乌谈判成功,美乌签订了矿产协议,但乌克兰能否保证稀土供应,美国是没有决定权的。
看未来的走向,一要看俄乌谈判结果,二要看俄美之间的承诺或让步。
如果这两种结果,都如美国所愿,那美国参与的稀土开发,对美国有帮助。但这只是假设。
另外,即使通过该矿产协议,美国获得了稀土资源,但也难以快速将之转化为他们可用的“稀土元素”。毕竟,稀土的加工、冶炼等,有着规范、复杂的工艺,而这些工艺与冶炼技术,美国、乌克兰与俄罗斯目前还没有掌握。而中国在稀土加工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能布局仍具显著优势。
谭浩俊认为,全球的稀土供应链格局,不会因为美乌签订的一个矿产协议,而发生明显改变。
在锂资源领域,中国也可以通过冶炼技术和产能布局实现供应链稳健安全。
当前,全球锂价持续低迷(约合9700~10000美元/吨),中国企业凭借规模化冶炼成本优势(较海外低15%~20%),在互利合作的基础上,整合相关区域的锂资源。
长期关注并研究国际矿产的艾略认为,为了构建稳定的锂资源供应链,中国要加强国际合作,在互利的基础上,鼓励企业并购非洲、拉美的资源项目,如在刚果获取钴矿、在阿根廷开发锂三角等,构建多元化的锂资源供应网络。
同时,中国也要加强国内资源管理,加大对稀土提炼、电池回收等技术的研发投入,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,完善战略矿产储备制度,提升抗风险能力,通过储备应对可能出现的供应短缺。
艾略建议,中国要加深与俄罗斯、中亚国家的矿产合作,以抵消美乌协议可能带来的对欧亚资源格局的冲击。
新闻线索、商务咨询
联系邮箱:info@mnavigatin.com.cn